讓飯碗裝上更多優質“龍江糧”—黑龍江氣象部門服務保障秋糧豐收紀實
來源: 黑龍江省氣象局 發布時間:2023-11-10
稻米飄香,玉米飽滿,大豆搖鈴……眼下,五彩斑斕的豐收畫卷正在廣袤的黑龍江大地上徐徐展開。
截至10月14日,全省糧食作物收獲已超1.5億畝,接近全部應收糧食的七成。
交出這樣的“豐收答卷”并非易事,面對今年干旱、臺風等重重考驗,黑龍江省氣象部門堅持“雙管齊下”,努力提升科技硬實力和服務軟實力,以實際行動踐行大食物觀,全力保障“大糧倉”增產增收,助力中國飯碗盛上更多優質“龍江糧”。
趨利避害 精細服務助增收
“今年種了700畝水稻,現在基本收割完畢,畝產量1500斤左右,收成不錯!”黑龍江省尚志市三道崴子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劉愛民喜上眉梢。
然而就在8月上旬,劉愛民還對田里的稻苗一籌莫展。受接連兩次臺風北上的影響,他的水稻有一部分不夠飽滿,有些還長了斑。
“多虧農業氣象專家的指導,我按照提示及時除掉了田埂上的雜草,追施了幾次葉面肥,將水稻減產損失降到最低?!眲勖裾f。
早部署、早行動,黑龍江省氣象部門始終將保障糧食安全工作放在首位。
今年5月至6月,省氣象局領導帶隊赴省內6個地市級氣象局及有關單位就開展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高質量氣象服務體系建設進行專題調研。
6月1日,《黑龍江省農產品氣候品質評價促進條例》正式實施,這是全國首部農產品氣候品質評價促進方面的省級地方性法規,對促進農業生產增收、推進鄉村振興等具有重大意義。
省氣象局還積極組織成立全省農業氣象服務專家組,建立全鏈條精細化氣象保障糧食安全智慧服務體系,基于重新劃分的6條積溫帶,構建決策咨詢、農作物產前預測分析、產中監測預報預警、產后收割倉儲及黑土地利用保護共5大類49種氣象為農服務產品。
同時依托黑龍江省氣象綜合業務平臺建設大數據氣象為農智慧服務支撐平臺,“直通式”氣象服務惠及95%以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今年黑龍江省糧食作物總面積達2億多畝,雖部分地區出現洪澇災害,但農作物受災面積低于歷史平均水平,有望實現“二十連豐”。
站網優化 科技賦能解農憂
強化農業防災減災能力建設,優化完善農業氣象觀測設施站網布局,是有效開展糧食安全氣象保障服務的重要前提。
截至目前,黑龍江建有國家級地面觀測站586個、省級地面觀測站859個,新一代天氣雷達13部、X波段天氣雷達4部,國家高空氣象站4個,農村氣象信息服務站915個,基本實現氣象協理員、氣象信息員鄉村全覆蓋。
藏糧于技,氣象智慧致力于服務每一塊黑土地。
“今年我種了10公頃玉米,畝產預計620公斤左右,收成比去年每畝要多10公斤左右?!痹陔p鴨山市集賢縣興安鄉興一村,種植戶劉立國對正在進行現場調研的氣象服務人員說,“春播時,農業氣象專家讓我們提前7天播種”
事后證明,早播這7天,不但搶出了不少積溫,而且水稻出苗更早、長得更快,還有效避開了春末的階段性低溫。
農業氣象災害風險預警是守護糧食安全的關鍵環節。省氣象科學研究所積極開展農業氣象災害風險預警業務研究,建立了低溫、冷害、霜凍、干旱、洪澇風險預警指標體系,實現了主要農業氣象災害風險預警業務化。
同時,省氣象科學研究所建立了低溫對主要作物生長影響評價模型,將農業干旱、水稻障礙性冷害、霜凍這3項農業氣象災害風險預警立項為地方標準;構建秋收機械化作業網格化適宜氣象服務指標,填補了之前黑龍江此類研究的空白。
通過對今年玉米生理成熟性進行科學判斷和含水率試驗監測,省氣象科學研究所分析出玉米最佳脫水率,為確定黑龍江玉米最佳收獲期提供科學指導信息,有效減少了因玉米含水量過高而導致在收獲、干燥、儲存、運輸及加工過程中增加的成本,切實助力農業生產降本增收。(本文刊載于2023年11月1日《中國氣象報》2版)
作者:張曉卿
編輯:劉洋
編審:矯玲玲
附件:
相關新聞